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除了既成事实的现实影响之外,疫情带来的焦虑、恐惧、抑郁等感受也是对大学生心理应对能力和心理弹性水平的极大考验。研究显示在新冠疫情的影响下,大学生症状自评项目中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焦虑、敌对性、恐怖等维度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目前疫情仍在持续,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要求2021年春季开学后,高校需执行校园封闭式管理,坚持非必要不出校,由此带来的生活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感是对大学生,也是对高校心理健康防护工作的新型挑战。对此,临床心理学中不同治疗流派的理论实践可以给我们提供相应参考。
著名的情绪ABC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创建,即激发事件A(activatingevent)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consequence)的间接原因,而引起C的直接原因则是个体对激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belief),即人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A)直接引发的,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引起。这也是CBT(认知行为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因此,引导大学生形成关于封闭式管理的合理认知,认识到限制即保护,同时认识到更为积极的、开放的评价将有助于自己适应新形势下的校园生活,可以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开学以后的时间。
依据动机理论,乐观和悲观都可以是一种动机取向。在动机取向上,Norem提出了两种具体的悲观与乐观的策略,即防御性悲观与策略性乐观。防御性悲观指的是在事件发生前将期待降到比较低的水平,想象出最坏的可能的情境,从而做好充足的准备,即使坏的事情发生了也能够有条不紊地处理。策略性乐观则指当事情趋向于不可控、超出个体当前应对能力时,主动选择相信事情会向好的方向发展,提醒自己最坏预想未必会真的发生,不要为之过度烦恼。根据Norem的建议,我们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使用,充分考虑新学期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并且做好准备,同时不花太多的时间来焦虑还没有发生的的事情,在事情的发展趋向于超出当前应对能力时,勇于求助并主动选择相信事件会向乐观的结果发展。
积极心理学之父MartinE.P. Seligman提出了幸福的五个要素,即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与成就。要将幸福感提升到理想水平,就要关注这五个要素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被触发,并且注意可以做些什么来为目标的追求、热情的滋生以及坚毅的培育创造最佳条件。通过行动与思考来创造积极情绪和微小的积极时刻,在美好的事情正在发生时让自己停下脚步并留意它们;参与某些艰难的、自己感兴趣的学习或爱好,使自己进入一种“心流”的状态,感觉到时间仿佛停止;接受其他人对自己的帮助与支持,并且帮助支持其他人;怀着让世界变得更美好的更高目标去实践人生意义;致力于实现明确而艰难的目标从而取得成就,享受由此带来最高水平的自尊感以及自我效能感。以上这些要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在新学期的学习与生活中改善心境,着手去做并坚持完成更艰难的任务。
对于自身的情绪化的部分,我们可以试着给自己准备一些应对情绪的“工具箱”(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比如跑步可以让愤怒与挫折感得到纾解,洗热水澡可以让难过的心情有所好转,也可以是阅读、美食或者音乐、绘画、以及一场交谈。通过对自己的了解积累下来的工具箱的使用,我们能够慢慢获得对情绪的掌控感,不至于陷入对自身负面情绪的过度担忧中,并逐渐学会从容面对跌宕起伏的情绪人生,学会给忧虑多思的自己一个大大的拥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