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建设回顾
(一)学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欧博游戏官网【中国】有限公司历史最为悠久的学科之一,2011年成为省级重点学科。经多次探索和不断凝练,结合本学科现有的学科特点、建设成果、师资人才结构以及服务地方的实际情况,“十三五”期间,学科框架调整为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5个学科方向,坚持扎根地域文化研究,辐射西南地区,放眼全国,具有较为明确的学科研究发展层次,在多个学术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取得了较大的科研成果。
学科现有专兼职教师63人,其中正高级职称教师17人,副高级职称教师31人,高级职称教师比例为76.19%;拥有博士学位教师11人,硕士学位教师38人,硕士以上学历教师比例为77.77%;45岁以下教师31人,比例为49.20%,目前有4人在贵州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担任兼职硕导,有1人入选贵州省第9批省管专家,经过不断优化,现有师资力量结构合理。
学科建设,科研工作是重中之重,学院高度重视,有序推进每年的各类项目申报。近5年,立项、在研、结题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7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5项,省社科、教育厅课题13项,《文学概论》省级一流课程完成结题验收,各项课题总经费约285万元,且无一例项目撤项现象;获得贵州省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项,指导学生获得国家级一等奖一项,省级一等奖一项;共发表论文202篇,出版专著、教材及编著12部;在人才引进方面,先后从北京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西班牙马德里康普顿斯大学引进3名博士;在人才培养方面,2019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为贵州省一流专业,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认证(中学二级),新增《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中国思想史》等代表性课程6门,近5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为90.9%,共有34人考上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学科深度推动教师参与国内外高端学术活动,先后主办寿生作品研讨会,派遣中青年教师赴韩国、中国澳门及国内、省内参加学术会议10多场(次)。
与国内外同类一流学科相比,人文与传媒学院的优势在于,扎根地域文化研究,辐射西南地区,放眼全国,具有较为清晰的学科研究发展层次。
1.扎根区域文化研究:我院在贵州地域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具有较强积累,仡佬族文化研究和黔北文学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贵州文化看黔北,黔北文化看沙滩。聚焦沙滩,深耕黔北,是本学科重点打造的学科特色。在沙滩文化(文学)研究方面,罗宏梅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郑珍<巢精巢诗钞>研究》,揭示了郑珍诗学的美学内涵;黎铎教授主持点校的《黎庶昌全集》,获华东地区优秀图书二等奖、2018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奖一等奖;陈荣阳副教授、徐钰老师的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地项目《黎庶昌使外游记的现代性》、《郑珍经学研究》等项目为沙滩文化历史文献整理提供了范例,发掘了郑珍经学的学术渊源与思想内涵。在黔北文化(文学)研究方面,王刚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仡佬族文学史》填补了贵州原生民族仡佬族没有文学史的空白,王刚教授的另一个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二十世纪黔北文学成因研究》,梳理了新时期黔北当代文学异军突起的原因;周帆教授主持的财政部资助项目《仡佬族文化语言研究》,对于贵州世居民族仡佬族语言文化进行了全方位研究,其成果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专著10种;刘丽教授主持点校的《续遵义府志》,是地方文化研究的重要资料;近年来本学科集中申报和立项的一批省教育厅人文社科规划、基地项目如欧蕾教授的《近代黔北赵氏家族文学研究》、吴德盛副教授的《黔北仡佬族傩神俗语研究》、牟玉珍副教授的《蹇先艾诗歌研究》、夏希副教授的《黔北仡佬族女作家研究——以王华、肖勤为例》等,都是对黔北文学与文化的深层次研究,为进一步打造具有黔北特色、服务地方文化的优势学科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辐射西南地区:我院关于西南地区文化的研究已经有一定成果,正在逐步发展。以区域文化研究为桥头,我院正在逐步将研究范围扩大到西南地区,占升平教授的国家社科课题《基于有声语档的布依族摩经整理》、蓝卡佳教授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赤水河流域民俗词汇与民俗文化研究》、李猛教授的教育部课题《贵州少数民族文学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研究》、专著《贵州民族文学生态论》等相关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正在引领一部分教师逐步往西南地区的文化语言研究迈进。
3.放眼全国:我院在传统的语言文学研究方面,也具有相当的积累。学科近几年不断发展壮大,跻身国内主流学界,在学科研究相关领域发出自己的声音。“十三五”期间,雷昌蛟教授主持的《常用易读字研究》、李猛教授的《生态批评的中国路径研究》、康盛楠副教授的《杨树达小学研究》、张焕玲教授的《古代咏史诗集整理与研究》等4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陈荣阳副教授的《现代中国知识界的“红学热”研究》、刘大涛教授的《西方美学中“和谐”范畴的演变研究》、杨金平副教授的《苏轼经学思想研究》等教育部、贵州省社科规划课题以及褚连波教授的《湘西共同体文化与沈从文的乡土小说创作》、张焕玲教授的《宋代文化视野下的咏史诗研究》、康盛楠副教授的《杨树达文字学研究》、何雪凝博士的《心理世界的艺术呈现》等专著和一批高质量论文,在全国视野下展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在区域研究方面,特别是黔北语言文化研究方面,已经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在西南文化研究方面,正在大力开拓;并力求能将区域文化研究与全国性的语言文学研究对接,实现学科发展的新飞跃,为我校2025年建成“教师教育优势明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黔川渝结合部一流应用型大学”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学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层次人才数量依然不足,博士较少(11人),在整个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框架内教师中的比例为22%,与硕士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要求的50%尚有较大差距;具有在国内外学术机构进修、访学经历的教师较少;整个学科年龄、职称、学历、学缘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
2. 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有待提高。近5年,新增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新增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2项,高等级课题立项数偏少;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所发表刊物不乏《小说评论》、《语言学刊》、《唐史论丛》等CSSCI期刊,但发表于高档次高水平学术期刊的论文数量比较缺乏,出版专著、教材等12部,但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较少,学生参与科研项目较少。
3. 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活动有待进一步提升,主办过省内学术会议,但近年尚未召开、承办过全国性的学术会议。
4. 缺乏本学科教师作为第一完成人身份的教学成果获得过省级教学成果奖,对于教学成果奖的建设和申报有待进一步加强。
5. 服务地方需要进一步完善,需动员一批具有文化创新能力的教师和学生,增强与地方文化和经济团体之间的联系,探索与地方各企事业单位之间的合作模式。
二、学科发展规划的机遇与挑战
当前,国家进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十四五”即将开局,全省继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后,全面进入新一轮后发赶超、高质量发展快车道,遵义市也正集中力量建设黔川渝结合部中心城市和西部内陆开放新高地。在这个特殊时期,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从数量转为结构质量,高等教育发展从规模速度发展转为内涵式发展。作为省属高校,未来五年是我校成功实现“申硕申大”目标,奋力开启黔川渝结合部一流应用型大学新征程的关键五年,这为学科建设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三、学科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
我院学科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贵州省和遵义市重大战略布局,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强化顶层设计,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学科方向为牵引”的体制机制。对照硕士学位授权点申报条件,集中力量补齐短板和缺项。坚持面向学科发展前沿,服务国家和地方战略需求,围绕红色文化育人、绿色发展服务、地方历史文化、基础教育等领域凝练学科建设方向。
四、学科建设的目标
(一)总体目标
近期目标:把现在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办成省级一流学科;力争达到“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学位硕士授予点基本条件,建成自身特色明显,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为重心,教学研究为支撑的有较高水平的学院。
中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综合实力位于贵州省地方院校同等院系前列,教学、科研、特色项目突出的教学研究型人文与传媒学院。
远期目标:到2035年,我院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力争成为竞争力在省内前列的品牌学科。
(二)具体目标
1.学科方向
以申报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为动力,进一步拉动学科内涵建设与发展,强化中国语言文学学科的综合优势,培育2—3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研究方向。将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成省级一流学科,加快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建设。从扎根黔北沙滩文化、红色文化、赤水河流域文化出发,分别从汉语言文字学、文艺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等五个方向开展学术研究,形成在西南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研究队伍。
2.学科平台
1)拟建贵州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网络文化研究中心,搭建网络文学与网络创作研究室、网络媒介现状与网络语言研究室、网络信息传播与监管研究室等三个方向平台。
2)加强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建设,拟建3个本科生实习实践基地,为相关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及秘书学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3)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进一步优化办学环境。为学院各个科室更新办公设备,提高办事效率。
4)加强学院资料室的建设,根据教师和学生的需要,分批次地购买图书资料,满足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和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资料室设置学习的区域,为全院师生提供较好的研究和学习环境。
3.学科队伍建设
按照“稳定、培养、引进、借智”人才方针,在十四五期间把我院师资队伍建设成为“规模适度、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相对稳定”的教学科研群体。
4.科学研究
督促各位教师积极发表论文或出版学术专著或编写教材,建立与专业学术期刊的长期合作关系,人文与传媒学院争取每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篇以上,其中核心期刊5篇(含C刊1篇),教师年均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年均出版著作2部以上;组织好院级以上科研项目申报工作,以此为基础,人文与传媒学院争取每年完成省厅级以上立项科研项目5项。争取在五年内申请到2-3个国家级项目课题。每年申报3项省厅级以上教学成果奖或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力争在市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得到5项获奖。完善凝练个科研团队,要求每月定期召开科研专题讨论会2次;鼓励和督促教师积极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参加学术会议年均10人次以上。
5.人才培养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点建设为动力,进一步拉动学科内涵建设与发展,加快播音与主持专业,以及秘书学专业的学科建设。
培养能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立足西部,服务山乡,传承长征精神,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学科知识、过硬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人文素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自我发展能力,能在基层中学及其他教育机构从事语文教育工作的高素质教师。
为综合性的高等院校输送一批从事学术研究的学术型人才。近年来,人文与传媒学院考研成功的学生都略低于10人,在“十四五”期间,学院将组织各专业的教师辅导学生考研,进一步提升考研成功率,力争每年录取研究生超过10人。
6.社会贡献
1)为贵州的基础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人才队伍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欧博游戏官网【中国】有限公司传统的优势专业。本学科立足于自身的特色与优势,通过培养学生掌握汉语和中外文学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理论、发展历史、研究现状等方面的系统教育和业务能力的基本训练,培养一批扎根西部、服务山乡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
2)培养一批从事与汉语言文字运用相关工作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复合型人才。
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熟悉汉语及中国文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审美能力和中文表达能力,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党政机关,包括报刊宣传、新闻出版、影视文化、互联网、对外交流等企事业部门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人才。
3)进一步挖掘黔北的文化资源
素有“贵州文化在黔北”之美誉的遵义,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积淀。近年来,人文与传媒学院的教师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还有很大的研究空间。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拟在十四五规划中加大这方面的研究,要求教师积极申报这方面的科研课题,撰写这方面的学术专著或教材,为发扬光大遵义的文化事业服务。。
7.学术交流与合作
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活跃学术氛围:未来五年,大力推动我院与其他高校的学术合作,将外校优秀专家请进来,争取年均聘请校外专家4人来我院进行学术讲座;拟在未来五年主办或承办两次以上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鼓励我院教师外出参加各种层次和级别的学术会议年均10次;大力加强与中小学基础教育教学及其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让高校学术成果走出校园,直接转化为“教育生产力”,为基础教育教学创造更大价值。同时,在中学语文教学法、中小学中外名著选读方面,聘请中小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担任我们的外聘教师,使我院始终保持与中小学的紧密联系。
学科建设水平,是学院发展上水平、上质量、上层次的核心和关键,学科建设的水平直接体现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人文与传媒学院上下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成立了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实施目标分解、任务分解、阶段评估,动态优化,找准重点和难点,通过组织、制度、经费等方面具体和有效的措施,提升办学质量,培养高质量人才,实现省级一流学科和硕士学位点建设双目标,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建成“教师教育优势明显,红色文化育人特色突出,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高度融合,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黔川渝结合部一流应用型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