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会师井冈山》介绍
苗再新,1953年生,山东栖霞人。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北京美术家协会理事、北京美协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研究员、清华美院客座教授、解放军美术书法研究院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总部文艺创作室副主任,武警部队美术书法研究院副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美术书法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展并多次获奖,2009年《雪狼突击队》获第11届全国美展暨首届中国美术奖创作金奖,1999年《热血男儿》获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及解放军文艺奖新作品一等奖;1994年《师生》获第八届全国美展大奖并参加2001年“百年中国画展”;1979年《问客》获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三等奖;1992年《十环》获全军美展三等奖;1993年《雪域秘境》获全国首届山水画展优秀作品奖;《中国蓝盔》获首届全国中国画展佳作奖;1995年《藏花》获全国青年中国画展一等奖;1997年《红贝雷》获中国人口文化奖一等奖;《力的凝聚》获全军抗洪美展银奖,被中国文联评为当代中国画坛百杰之一;2003年《天使在人间》获第二届全国中国画展银奖,《欢乐凉山》获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作品奖;200 4年《道与艺合》等作品获中国艺术研究院黄宾虹奖.同年获北京首届德艺双馨奖,2005年被中国美术馆、国家博物馆、中央电视台、荣宝斋、雅昌艺术网和《中华英才》杂志评为百名中华书画英才之一,《儿女英雄》获全国画院优秀作品展最佳作品奖、解放军新作品一等奖.2007年《大将组画》(合作)分获纪念建军八十周年全国美展银奖。《井冈山革命斗争》(与刘大为合作)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2008年《生死挺进》入选北京国际双年展;《民族人物》与《云涌井冈》分被神舟六号和七号带入太空;《欢乐高原》参加“向祖国汇报·灵感高原”全国美展,《矿工》参加“民生.生民”现代中国水墨人物画学术邀请展。2010年创作《中国钓鱼岛》,2011年创作表现56个民族的大型组画“民族之光”并在民族文化宫展出。书法作品参加第四、五、六届全国书法展,曾获全国电视书法大赛铜奖、全军书法大赛银奖等。
刘大为,1945年10月生,山东诸城龙都街道人。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研究生班,受教于叶浅予、蒋兆和、李可染、吴作人、黄胄等中国著名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兼分党组书记,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教授,2003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2008年12月当选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工笔重彩画学会副会长,当选为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刘大为是全能型画家,工笔重彩和水墨写意兼精。他的工笔人物画造型严谨,刻画入微线条流畅,刚健爽朗,风格清闲,完全摆脱了旧人物仕女画柔靡琐细的积习。他的水墨写意人物画更是继承了近代自任伯年以来包括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黄胄等大师的优秀传统,其特点就是热爱人民、贴近生活、造型生动、神态逼真、笔墨潇洒、清新流畅。在他画的草原风情组画中,这些特点充分流露出来。近几十年来,大量作品在中国及美国、日本、法国、新加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获奖三十多次,是获奖最多的画家之一。是中国当前艺术成就突出,影响较大的中国画家。
《会师井岗》创作:1927年春夏之交,蒋介石、汪精卫发动“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后,轰轰烈烈的中国大革命跌入谷底。然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没有畏惧,没有屈服,心怀对革命光明前途的坚定信念,他们前仆后继,坚持战斗。继南昌起义和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之后,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率领的南昌起义余部在井冈山宁冈胜利会师,此举不但壮大了红军力量,标志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斗争进入了全盛时期,对于整个中国革命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正如粟裕同志在《激流归大海》一文所言:“井冈山会师,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它不仅对当时坚持井冈山区的革命,而且对以后建立和扩大农村革命根据地,坚决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因为以往的绝大部分同题材作品都是把画面定格在朱毛两位领袖握手或者即将握手的瞬间,为不落前人窠臼,刘大为和苗再新的新作舍弃了这一经典情节而选择了两人握手之后带着军队前行的场面。以前,也有一位画家表现过过类似场面,只是,他让领袖走在队伍之前,作挥手致意状;而刘苗新作则让领袖置身于队伍之中,甚至是走在战士后面,又令其形象稍加突出,不至于完全淹没在队伍之中,这一安排,主要是为了体现领袖和普通士兵水乳交融、亲密无间的关系,增加领袖形象的人情味和亲和力。这也是符合历史真实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军队内部自上而下建立了士兵委员会制度,广泛实行了政治、军事、经济民主,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官兵平等关系,有效地加强了部队的建设。以组织士兵委员会的形式实行民主主义制度是一大创举,也是红军区别于白军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说,民主精神是井冈山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保障,正如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一文中所说的:“红军的物质生活如此菲薄,战斗如此频繁,仍能维持不败,就是靠实行军队内部的民主主义。官长不打士兵,官兵待遇平等”。民主精神也同艰苦奋斗精神一样成为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刘苗新作对领袖形象的处理,也是对这种新型官兵关系的反映,是对井冈山精神的一种形象阐释。
战士是会师场面不可或缺的形象元素,在表现这一元素时,刘苗新作也做到了“出新”。这种“出新”源于两人调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现:两支队伍会师的时候,红军尚无统一的军装。战士们有的穿的是农民服装,有的则模仿苏联红军的打扮,五花八门。或许是资料的不足,以往的作品中,井冈山的战士甚至毛泽东本人穿的都是红军的服装,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在创作的时候,他们纠正了以往作品这一细节上的错误,在人物服装方面还原了历史的真相。郁达夫有句名言:“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服装虽是细节,但是却能小中见大,反映的是军队装备的简陋、生存和斗争环境的艰苦,进而折射出了革命力量“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蓬勃和顽强以及革命军队艰苦奋斗的精神。
井冈山的地形地貌也是刘苗新作的一个重要形象元素。因为,当年毛泽东之所以选择井冈山开辟革命根据地,是因为从军事地理来看,井冈山是战时的一个天然堡垒。井冈山地形复杂,易守难攻,又因为气候湿润,常年云雾缭绕。哪怕近在咫尺,密林中也有无数藏身之地,虚虚实实,让人难以看出究竟。在大多数战斗中,作为进攻方的国民党处在敌暗我明的不利位置,既无法将重型机械运上狭窄陡峭的山路,也无法在林区集结大对人马,完全丧失了在设备和人力上的优势,因此在游击战中屡战屡败,最终从优势转为劣势,节节败退。所以,假如不表现井冈山的地形地貌,似乎就不足以表现井冈山革命斗争的特色。这是刘苗两人的一个考虑。此外,也是出于平衡画面的需要。因为画面的主体是人,共有一百多个人物,密密麻麻地分布在画面上,背景里多了云雾缭绕的井冈山,就避免了画面的过满,过暗,增加了一些明暗虚实的变化,视觉上更具美感。同时,涌动的云雾也具有一种象征意义,暗示了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
两人合作绘画,有一个如何保持一致风格的问题。刘大为和苗再新在反复商量、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实现了各取所长、优势互补,又衔接自然,不露痕迹的效果。不少看过他们画作的人说,不像是合作的,像出自一人之手。因为有交稿期限,这幅画的创作不得画上句号。只是,两位创作者心里还留有一些遗憾。若是再多一些时间,画面的整体感觉应该能更厚重一些;领袖人物形象应该能更生动、更生活化一些;群众形象应该能更贴近生活原型的气质,更自然、更本真一些。艺术的完美是永远无法达到的,所谓“艺无止境”,但是只要有一颗追求完美的心,就能向着完美无限接近。我们衷心祝愿两位创作者不断超越自己,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图片来源:昵图网;文字来源:百度网)